广东省空天通信与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会议主题 |
评审开放基金及听取实验室主任报告 |
会议时间 |
2021.11.25下午 |
会议地点 |
线上 |
参会人员 |
张钦宇、吴绍华、杨志华、张霆廷、焦健、高西奇、吴启晖、顾学迈、顾术实 |
会议主持 |
杨志华 |
记录人 |
顾术实 |
会议内容 |
一、会议评审了本年度开放基金项目
学术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以下开放基金项目:
1、项目名称:基于网络编码的空间信息网络优化传输方法
合作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项目负责人:李博
外拨经费:5万元
2、项目名称:卫星通信中突发性插入删除纠错码的列表译码性能与算法研究
合作高校:电子科技大学
项目负责人:张希琳
外拨经费:5万元
3、项目名称:无人机辅助边缘计算的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合作高校:浙江工业大学
项目负责人:卢为党
外拨经费:5万元
4、项目名称:天基边缘计算中多星协同的智能任务处理技术研究
合作高校:中山大学
项目负责人:于帅
外拨经费:5万元
学术委员会认为开放基金项目的设置符合实验室发展规划,研究方向比较凝练,与省内外高校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有力地提升了实验室科研水平。未来应该对开放基金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整合到实验室的核心研究成果中。
二、会议听取了实验室主任张钦宇的汇报
张钦宇介绍了实验室本阶段建设取得的成果,对实验室的项目结题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报。张钦宇具体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包括场地建设,设备采购,人员引进等,汇报了实验室的科研进展,包括论文、专利发表情况,项目获批及结题情况,获奖情况等。另外,对实验室的经费使用和各项制度的运转情况做了简要汇报。
本阶段研究工作中,在网络体系结构与统一承载方向,通过马尔可夫决策算法得到了空天DTN网络的端到端最优bundle尺寸集。以此为基础在中继卫星聚合两个不同源节点大于最优尺寸的bundle,在保证尺寸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传输bundle的数量。获得了最优bundle尺寸集合,且尺寸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高效传输理论与技术方面,提出了资源受限下的多跳与协作信道容量模型及计算方法,给出实现容量逼近传输的网络编码编译码算法及性能结果,从空间信息网的典型场景出发,提出基于网络编码HARQ的空天通信高能效传输机制。在系统协同与智能重构方面,探索低轨星座中星地/星间链路的动态变化以及星地计算资源的状态变化对计算任务完成度的影响机理,给出星地融合网络的动态网络拓扑模型和时变计算资源状态模型,并对地面终端和星载设备的计算资源部署进行合理配置,明晰了异构网络计算条件与系统时延-能量成本之间的定量关系。在网络安全方面,分析存储负载、修复延迟、重构代价、链路带宽等核心指标的理论上界逼近情况,结合卫星突发性粒子翻转、卫星损坏的概率模型进行在轨卫星数据分布式存储系统的设计工作。此外,开展无人机组网示范应用基础平台建设,在多无人机系统的情况下提出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多无人机辅助边缘计算安全传输方法,通过强化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无人机边缘计算系统的安全性能。另外,实验室还对前期各研究方向成果进行总结整理,形成整体技术方案。形成建设报告一份。并搭建了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半实物仿真验证平台,对无人机系统示范应用提供了支撑。以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
另外实验室成员吴绍华主持申请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子课题“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综合应用示范——子课题空天海覆盖网综合试验示范” 获得了批复立项。
实验室自设立以来,各项制度运行良好,共引进人才5人,7人获得科技人才奖励,获得省部级奖项1项,对3家单位开展了技术服务并实现了10项成果的应用。由于疫情原因,实验室有部分设备采购款尚未结清,差旅费等费用尚有一定结余。
学术委员会成员听取了张钦宇的汇报,对实验室设立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果表示满意,认为实验室基本完成了各项指标,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术成果。学术委员会要求进一步总结实验室科研成果,确保顺利完成结题验收工作。